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
热门 A-G H-L M-T W-Z 省级站 国际
输入城市名、全拼、简拼、电话区号、邮编查询
中国天气网>黑龙江 > 黑龙江首页 > 新闻频道

冬季旅游必备常识

【字体:   2023-10-30 10:49:01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黑龙江站

此时正是北方初冬时节,冬天去旅游恰逢许多南方景区的淡季,此时错峰出游更是不错的选择,而有些景区又正值一年中最美的时候,此时去看美景度假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。但是冬天国内大多数地方还是十分寒冷的,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今天就以国内旅游为例,告诉您一些冬季旅游的必备常识。

1.保暖问题方面寒冷天气带来的问题:

(1)在冬季旅游中,气温及湿度低、气压高、风速大的天气很常见。特别是在户外旅游,人体暴露部位或末梢部位,如手指、足趾、耳郭、面颊等的皮肤长时间受寒冷和潮湿刺激,就可能在皮肤上出现红斑并伴有异常感觉,严重的可发展成水泡、冻疮。

(2)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,不仅会发生皮肤损伤,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病。在寒冷的环境中,心脏病、脑中风、流感、冻疮、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。保暖具体措施:  (1)要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部位,去特别寒冷的地方要备帽子和围巾,把头部和脸部包裹起来。对易于发生冻疮的部位,有必要经常活动或按摩。(2)选择衣物上:最外层的衣服应有防风性,可选呢绒、毛皮或皮革质地的衣服;羽绒衣内可形成相对不流动的空气层,保暖性很好,是冬季旅游的首选服装;内衣要柔软、吸湿、透气,以利保湿、干燥。此外,户外运动爱好者可在羽绒服内穿着抓绒衣裤,因为它较轻且防风,干得也快,是很好的保暖层。

2.增强体力方面为什么要增强体力:

要想在冬季旅游不受寒冷气候的伤害,增强自身防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。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,就必须增加代谢,而且冬季旅游中,特别是冬季户外运动中要消耗比平时更多的体力,只有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量才能满足人体需要,保证旅游所需的体力。增强体力具体措施:冬季旅游者的膳食中,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以及矿物质、维生素的摄取量都要超过平常,不能像平时一样过分地强调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。瘦肉类、蛋类、鲜鱼、豆制品、动物肝脏对补充人体热量很有好处,可适当多食用。

一般人认为喝酒可以取暖的观念是错误的,酒精和水不能产热,相反,酒精能刺激体表的血管,使体表血液循环增加,人感到“发热”,实际上人体在丢失热量。所以在冬季旅游中,不要再用这种方法“保暖”。

3.冬季南方人去北方特别是东北旅游要注意什么?

和南方相比,北方冬季的气温当然更低,不过冬季却正是这里的最佳旅游时节。比如在东北,全程所经过城市温度均较低,气温在0℃至-20℃,有的地方可达-30℃以上,而且室内外温差很大,而且一般还有许多户外运动,比如滑雪,所以要注意以下一些事情。

(1)穿戴:气温低而且室内外温差很大,所以要注意保暖,羽绒服、手套、围巾、口罩、棉帽或耳包等必备,而且衣着尽量宽松,便于穿戴。

(2)鞋:脚的保养十分重要,最好有一双毛靴,鞋底要厚,而且要防滑,而且鞋号最好略大一号,这样可以垫一个棉垫或穿一双厚袜子,以便保暖。

(3)护肤:北方气候干燥,女士应自备润肤霜、润唇膏。要带些油性较大的香脂类护肤用品,防止皮肤粗糙、干裂。每天出门前都要涂用一些护肤脂和润唇膏,护肤脂只用在脸上和手上即可。

(4)护眼:北方冬季大多积雪厚重,雪的反光较大,出门需戴太阳镜,以保护眼睛。应准备一幅太阳镜,防止雪地反射的太阳光刺伤眼睛。如果不幸患上雪盲症的话,应立刻到黑暗的地方,蒙住双眼,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恢复。

(5)防滑:北方特别是东北,多数地方要在冰雪上行走,此时膝盖应微屈,身体的重心向前倾,这样就不易滑倒。

(6)补充能量:由于气温较低,所需热量相应增加,可随身携带些巧克力或牛肉干等小包零食,以随时补充热量。

(7)手机、相机等的保暖:由于温度低,相机、手机等电池的能效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,甚至容易冻坏。所以在室外一定要注意它们的保暖。

(8)户外运动:进行冰上项目、滑雪等这些有一定风险的活动时,一定要听从导游和教练的指导,注意安全。做活动前好一系列的准备活动,如搓搓手,跺跺脚,搓搓耳朵等,让全身筋骨活络起来,有了暖意再活动时才不容易冻伤,也不会因摔倒而造成骨折等伤害。

(9)冻伤处理:如果因为不小心而造成局部冻伤,要敷上冻疮膏,而且有冻伤后不要用热水去敷,防止造成更深的创伤,可以用雪搓面、用冷水缓解,这样才能逐步康复。

4.哪些人不建议冬季去寒冷的地方旅游?

患有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慢性支气管炎的人,从健康因素考虑,不宜在寒冬季节旅游,遇到大风、大雾、大雪等恶劣天气,年老体弱者更不应外出旅游,否则得不偿失。


编辑: 刘潇博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黑龙江省气象局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