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
热门 A-G H-L M-T W-Z 省级站 国际
输入城市名、全拼、简拼、电话区号、邮编查询
中国天气网>黑龙江 > 黑龙江首页 > 新闻频道

滑雪的单板和双板有啥区别?

【字体:   2023-10-30 10:47:54   来源: 中国天气网黑龙江站

单板和双板,本质上并非两种滑雪方法,而是雪上的两种运动。

类似与轮滑和滑板,并非一种运动的两种姿势,而是陆上的两种运动。

谈不上哪种运动更如何如何,纯看你个人的天然喜好、追求,以及与这两种运动的属性吻合度。

非要说些推荐点的话...

1,按最终目标划分,

如果纯是冬天玩儿玩儿雪,自拍几张发朋友圈,双板

如果最终目标是“进阶”(欧美大雪场级别蓝道很自如,黑道不丑陋),单双皆可

如果最终目标是“高阶”--“老炮”,追求公园和空中技巧的玩儿单板;追求速度、转向和通过性的玩儿双板

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,单说“在雪地上可以做的事情”,除了极少数的操作外,我们大体可以认为,单板是双板的真子集。即,几乎没有什么事情,是单板可以做而双板不能做的,而反之不亦然。

2,按学习曲线划分,

单板更像是“难 -- 容易 -- 难”,于是要做好入门时间长且痛苦的准备。大多数人截止于入门阶段,剩下的人截止于丑陋的神龙摆尾式搓雪+一点点平花。进阶起始标志是逐渐告别神龙摆尾+三脚猫刻一下下,究极体是各种平花+公园空中动作。

双板更像是“容易 -- 难 -- 难”,于是要做好卡在中期门槛长期过不去的准备。大多数人截止于犁式玩儿个票,剩下的人截止于丑陋的完全没有分离感的平行搓雪。进阶起始标志是逐渐加强的分离感+三脚猫刻一下下,究极体主要是各式回转(搓+刻的自由组合、幅度和频率的自由选择)、跨林海雪原等,也有些人走公园路线。

实践中看,绝大多数人,不论单双,都达不到“进阶起始”的阶段,进展就停止了。于是,单板相对来说比双板能有点儿优势,毕竟“丑陋的神龙摆尾式搓雪”相比“丑陋的完全没有分离感的平行搓雪”,相对不那么丑陋一丢丢。

3,按运动特性划分,

人体中轴线左右,是大体对称的,于是,

单板是一种“非对称”运动。左右两半边身体肌肉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。但持续的转向,又是要求对称的,于是这种对称性,又要求靠身体前后而不是左右的运动配合来达成。

双板是一种“对称”运动。两半边身体肌肉的运动方式是一致的,且要持续追求这种稳定的一致性。

从躯干和腿的关系来讲,单板初学者的常见特征是身腿分离(躯干和双腿轴向持续呈现角度),需要逐步克服,尽量能把腿和躯干钉成一块。以此为基础,其他的以后再说;双板初学者的常见特征是身腿不分离(躯干和双腿在轴向和纵向都固定),需要逐步克服,尽量能让躯干始终保持朝向稳定,让腿来解决问题。

因为前面说到的对称性差异,单板想在中高阶滑更好,我主观觉得更困难。典型如走刃,要求行进曲线成完美的S对称,而这种对称性,在单板上要靠的是完全不具备任何对称性的前后两半个身体来达成(而不是双板的左右对称两半个身体),这更困难。在双板上常见的L形角度(躯干偏离垂直地面的角度小于双腿),在单板后刃时,偏折于腰部;在前刃时,却偏折于膝关节。这相当于要靠不对称的身体形状,“模拟“出对称的行进曲线来。在美国各大雪场的主观观察来看,双板走刃漂亮的还挺常见,但单板凤毛麟角。

4,按年龄段划分,

单板更适合“高中生”--“二十大几岁”这个年龄范围

双板更适合“儿童”--“走不动路”这个年龄范围

毕竟单板自带一些“青春”的文化属性,而双板自带一些“优雅”的文化属性

当然,都起码达到“进阶”及以上水准后,才谈得上文化属性

5,按性别划分,

纯个人主观印象,低龄男性玩儿双板更酷,高龄男性玩儿双板更优雅(25-30算是这里所说的低龄/高龄分界线);然后女性不论是玩儿单板还是双板,只要能追求到“进阶”及以上,不论年龄段,我都觉得既酷又优雅。

6,按装备划分,

单板和双板价格差不多,工艺可类比,功能也可类比,差别不大;高阶的话,双板通常更贵些,适用性的区分,也更细一些,于是更容易装备无底洞。

区别比较大的是鞋。单板的鞋可被认为是“特殊点儿的鞋”,而双板的鞋妥妥是“专业运动装备”。前者穿着要舒服得多;而后者通常会更贵些,购买时也建议找专业的boots fitter测量推荐。

总之,不论是入门,还是进阶,单板的全套装备,确实要更便宜一些。其在年轻人群中更为流行,起码在美国,在相当大的程度上,确实是经济受限。


编辑: 刘潇博
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中国天气网”。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    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    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    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    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
    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    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